以正确态度对待舆论监督——学习贯彻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③
2023-12-04 15:38:19          来源:吴 金 指点 | 编辑:鲁颖 | 作者:吴金          浏览量:388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新湘评论“指点”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评论,供大家学习参考。



舆论监督是党的新闻舆论极为重要的一项职能,是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日前召开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支持和鼓励主流新闻媒体实事求是开展舆论监督

批评与自我批评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反映在党的新闻事业中,就是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职责。舆论监督的积极意义广为人知,但现实中开展舆论监督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媒体普遍“想监督”却又“难监督”。其中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无论是一些领导干部还是市场主体乃至社会个体抵触舆论监督,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从心底里认为舆论监督是负面报道,把舆论监督当“洪水猛兽”,视舆论监督为挑刺拱火,属于认识误区;二是因为舆论监督引发的舆论暴力,常常超出了事件本身,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舆论狂欢”下的外溢性伤害难承其重。

由此,舆论监督既有一个被监督者正确对待、认识纠偏的问题,更有一个全社会对待舆论监督的理性围观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相统一的。”

正面宣传并不是“只报喜不报忧”,评价一篇报道是“正面”还是“负面”,不能只从自身角度出发,关键要看它的出发点和实际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如果媒体揭露问题、抨击丑恶,其目的是促进问题解决、弘扬社会正气,那么这样的舆论监督就是建设性的,是富有强烈社会责任的,这样的舆论监督当然也是正面的、积极的。从现实中诸多实例来看,一些地方和单位坦诚接受舆论监督,积极回应,认真整改,不仅形象没有受损,反而获得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取得了正面的效果。

此外,舆论监督也并非“添乱”。问题曝光确实会给被监督对象带来压力,让其一时陷入被动,显得难堪。但是“脸脏不能怪镜子”,这些“问题”并非媒体报道才有的,而是其本身就客观存在的。舆论监督报道只不过是把尚未引起有关部门注意或重视的问题揭露了出来。媒体不报道,问题就不存在了吗?相反,不正视问题,讳疾忌医、养痈成患,只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终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和更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体就是社会的“瞭望哨”,舆论监督就是社会的“雷达”,随时都在监测我们的社会环境,及时地发现问题、发出预警。建设性的舆论监督不是要捅“马蜂窝”,而是要安全摘掉“马蜂窝”。各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大力支持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之所以难开展,既有一些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也有新闻媒体自身的问题。有的监督主体自身不过硬,职业道德缺失,假监督之名谋私利;有的分寸把握欠妥,盲目追求“轰动效应”,监督效应不高;思想顾虑多,不愿不敢开展监督,在舆论监督上缺席、失语……

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用不好则会给他人和自身带来伤害。要用好这柄利器,首先要知道它是公器不是私器,既不能乱用滥用,也不能束之不用。其次,要知道舆论监督的现实价值在于建设性,只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用。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主流媒体应用好舆论监督这个武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推动实际工作。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要做到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富有建设性,不能为批评而批评、为监督而监督,而要做到监督中有引导,善于从反面切入、从正面引出,产生积极的效应。

从社会公众层面来说,对舆论监督理性围观也很重要。舆论监督关注度高,媒体曝光后,因为公众的围观、网络的发酵,往往会造成一种声势浩大的舆论压力,强化舆论监督的威慑力,这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公众围观在促成新闻事件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使网络围观狂欢化达到顶峰,常常会给一些失去理智、企图发泄不满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他们或借助舆情造谣生事,推波助澜,故意将话题“带偏”,炒作情绪化议题,让事件无限放大;或利用网络阵地进行“舆论审判”, 对某些事实或言论作出断章取义的评价,使用带有暗示性的结论,企图将事件引向自己预设的立场;更有一些人滥用监督权,大搞“人肉搜索”,侵害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使舆论监督变成了令人生畏的“舆论暴力”。这些带有强烈情绪性、煽动性特征的围观言行, 极大地干扰了普通群众的理性判断,使一些舆情发展严重偏离了舆论监督应有的客观公正轨道

舆论本意是指公众的言论,舆论监督如果失去公众的关注,其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但公众在围观时也应理性客观,不能把舆论监督视为“舆论狂欢”,要在严守法律和公序良俗底线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让自己的言行不逾矩、不越位,共同推动舆论监督在理性的范围内运行。


责编:鲁颖

一审:张耀文

二审:谌峋利

三审:邱伟

来源:吴 金 指点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媒体关注
品武陵
武陵新闻
我要报料

  下载APP